2018年9月7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兴隆教授应邀到访太阳集团0638官方网站长春校区,在环境友好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了题为《钠离子电池先进电极材料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实验楼411会议室举行,由重点实验室主任常立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王樱蕙副研究员,长春理工大学王恒国副教授,重点实验室的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及2018级新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上,吴兴隆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及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金属锂负极以及固态电池等方向。报告伊始,吴兴隆教授简单介绍了电化学储能在解决环境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以及二次电池的储电机理,然后从锂离子电池LiFePO4正极材料到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尤其是课题组开发的高电位Na3V2(PO4)2O2F (NVPOF)材料为正极的的全电池研究。其中,3DSG//NVPOF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宽温域性能和超长的循环寿命。在室温和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00次后,其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6.3%。如果以容量保持率为80%作为电池寿命的评价标准,按照使用过程中每天进行1次完全充放电进行计算,该电池的使用寿命可达60年以上。吴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题组在锂/钠电池领域的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如采用in-situ/ex-situ XRD、XPS、FTIR以及GITT等技术研究材料的储电机制和容量衰退机制。最后吴兴隆教授建议在座的各位研究生多发高水平论文、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和讨论,做出优异的成绩!吴兴隆教授取得的丰硕科研成果以及对前沿科学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会后,吴教授和与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并合影留念。
报告人简介
吴兴隆,男,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获得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2013年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出站后,加入东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纳米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兴趣主要涉及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其他新型电化学储能装置用高性能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评价、储能机理以及全电池特性研究等方面和产品开发工作;已在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130篇,其中8篇被评选为ESI高引论文,文章总引用次数超过6400次,个人H-index为35;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有8项获得授权;曾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为SCI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为Joule, Angew. Chem.,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年均审稿量近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