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现象、教学变量、教学要素、教学问题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揭示地理教学一般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与实践的学科。该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育实践相结合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比较熟悉当代教育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地理学科发展前沿,能够承担相关课程教学的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本学科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拥有高水平的为地理教育服务的师资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专任教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行业教师4人,45岁以下的5人,在外单位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10人,有行业经验的8人。
近年来,本专业科研、教学成果显著,导师组成员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省、厅、市、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积极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科研与教学成果显著,为地理教育硕士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本专业具备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研究与教学研究基础,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作为学科支撑;拥有2个教学技能训练教室,8个地理专业实验室,建立及共享8个教育实习基地,4个野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平台。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以基础教育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吉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尚的师德情怀,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良好的合作、创新与反思精神的中学地理骨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
1.道德修养
政治素质过硬,政治责任意识强,有坚定的国家认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充分理解和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伦理。
2. 基本知识
掌握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密切关注当代教育思潮、学科教育新进展、学科研究新进展、学习科学新进展和人文与科技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努力拓展和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优化结构,提供综合素养。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主动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动向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形成知识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3. 基本素质
严格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保护知识产权,端正学习态度。严谨求实,自觉维护学术声誉,坚决反对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具有对教师的深刻认识,具有乐于从教和从教光荣的职业情感,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具有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的职业信念,自觉践行师德规范,乐于奉献。具有积极探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承担教师责任和义务,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岗敬业、坚持创新的职业精神。
4. 实践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先进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对地理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特别是能及时获得专业新知识,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反思能力,能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适应地理教师工作需要。
具有扎实的地理教育实践研究能力。能够根据教育实践需要,从教育时间的经验教训中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完成学位论文。
具有突出的地理教育实践能力。地理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地理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熟练掌握教学知识、教学技巧和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学生管理和学校管理工作。
三、学科方向
1.地理课程论
2.地理教学论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根据学科特点总学分在4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在35学分之间,其它必修环节5学分。
五、培养方式
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系统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其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告知拟录取研究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文献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文献阅读应在导师组指导下,以讨论班或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进行。文献阅读内容应与毕业论文密切相关,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
2.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课程学习中力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论文工作环节力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3.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导师在硕士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硕士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上一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