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从《三字经》里走来
孟庆果
1600年前,她出生在东晋谢家。陈郡谢家与琅琊王家齐名,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合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们。
《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年冬天,谢安给几个孩子上课,他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随口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还没有来得及评价,一旁的谢道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因此被人们称赞为“咏絮之才”。
转眼间,谢道韫到了出嫁的年龄,谢安把目光投向了能与谢家平起平坐的琅琊王家。都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命运的走向却往往不遂人心愿。虽说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儿子个个风流儒雅,器宇轩昂,但谢道韫的夫婿王凝之却略显愚钝。她与他的精神世界不在一个层次,她是一朵立于寒风中灿灿的梅花,衣袂飘飘,青丝飞扬,骨子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傲气;而他,是一棵躲在秋风里瑟瑟发抖的老槐,资质平平,皱褶里藏着迂腐和平庸。谢道韫很失望,“大薄凝之”。尽管对丈夫的畏畏缩缩不太满意,但她还是恪守妇道,该干吗干吗。
尽显魏晋风流的王家,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文人、官宦、书画名流都喜欢在他们家诗酒唱和,谈玄论辩,兰亭集会。谢道韫很是喜欢这样的场合,虽不能抛头露面,坐在帘后听他们思辨,也是一种享受。有一次,谢道韫听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辩论,竟然被大家说得理屈词穷。帘后的谢道韫坐不住了,她遣婢女出去,“欲为小郎解围”。一言既出,语惊四座,纷纷为她鼓起掌来。她在屏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讲得入情入理,环环相扣,宾客们被她驳得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读书多的人,通身带着一股书卷气,慧黠幽默,清雅睿智,在俗世纷扰中自成一方天地,挡也挡不住熠熠闪烁的光辉。
日子就这样在精彩与无奈间切换着,一天天过去了。
晋安帝隆安三年,孙恩叛乱,会稽被围,城中大乱。作为会稽最高领导的王凝之,并不急着派兵,而是在府中设坛祭神,祈祷神灵保佑。任谢道韫磨破嘴皮子,他依然不为所动。后来城破兵败,王凝之被砍了脑袋,他们的儿子也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抱着年幼的外孙,杀出重围,终因寡不敌众,“手杀数人,乃被虏”。孙恩要杀她,谢道韫神态淡定,气势凛然,那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是深入到骨子里的高贵。孙恩胆怯了,他对才女谢道韫以礼相待,护送其返回会稽。
战乱平息后,家园残破,物是人非,谢道韫把家里收拾干净,在堂上拉一素帘,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学子不计其数。
谢道韫最令人钦佩的,不是美貌,也不是文采,而是那种任波澜起伏宠辱不惊的淡定。这位魏晋才女,用一生阐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那个满腹经纶的女孩,被后人写进了《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为表现谢道韫的才情与性格,这篇散文多次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咏雪时,将谢朗和谢道韫的回答进行对比,突出谢道韫的天赋才华;思辨时,小叔子理屈词穷,谢道韫旁征博引,突出谢道韫的清雅睿智;战乱时,丈夫兵败被杀,谢道韫横刀在手,杀出重围,突出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被俘后,将谢道韫淡定凛然与孙恩的胆怯进行对比,突出谢道韫的高贵气质。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写作时,如何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人物对比。通过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外貌、言行举止、内心想法等方面的对比,突出所表现人物的某些特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环境对比。将某一环境进行今昔对比,可以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使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得以自然呈现。
三、事件对比。通过把截然相反的两件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揭示事件的本质,阐述某种道理,引发读者思考。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富人的阔绰生活和穷人的贫寒生活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揭露了社会贫富差距大的现象,更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四、事物对比。在事物之间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能凸显事物各自的特点,使所表现的事物特点更加鲜明,便于读者理解。
五、同一人物的举止对比。同一人物在相同境况下的不同举止,自然就形成了对比。这样的对比,更易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个性,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