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学生习作

假想敌:让议论的行进激情洋溢——议论文说理之设置假想敌

发布者:  时间:2020-04-08 10:34:31  浏览:
    一、何谓“假想敌”
    所谓“假想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创设假想敌,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消除读者疑虑,有效增强议论的严谨性。如苏洵的《六国论》中,开篇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文章起笔亮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事实是六国之中只有三国贿赂秦国,为了弥补逻辑漏洞,作者立即结合“或曰”一句,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赶紧堵住思维漏洞,让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此处正是借助或许“有人说”,进而通过反驳增强说服力,使得议论思维呈进攻态势。“或许有人说”“或许有人认为”“也许有人提出”是设置假想敌的标志性术语,这类话语是自己观点的反面意见,相关言论又有着迷惑性与煽动性。如果在议论中成功地驳斥这种观点,那么我们的议论文就具有了深层的、有价值的激情。
     二、如何驳斥“假想敌”
    ★理论分析,指出漏洞
    刘勰认为好的论说文章应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可见对于议论文而言,讲理是首位的。针对“假想敌”,最普通的一招就是与之讲理,指出其思维缺陷,进而巩固自己论点的地基。
【片段示例】
    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选自《发问的精神》)
    启凡先生这篇《发问的精神》,是呼吁大家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要有发问精神,因为发问精神是思想的原动力和研究的驱动力。在推理过程中,作者借“有人”之口指出,“知识和道理”书上会有,老师会讲,我们又“何必多问”。如此假想似乎合情合理。对此作者条分缕析,指出其持论的偏颇:书本知识与老师讲解多为前人经验的总结,然而时代在变化,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是前人无法包含的,因此需要发问。作者巧妙地从知识本体与背景变化角度剖析发问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可谓直击靶心,切中肯綮。
    ★顺势归谬,转守为攻
    “归谬法”是间接反驳的常用方法之一,即为了反驳某论题(或某论据),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据此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它是假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等杂文,就有机运用了此种论证方法。
【片段示例】
    主席先生,他们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的时候呢?难道我们就这样仰面高卧,紧抱着那虚无缥缈的和平幻觉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先生们,如果我们能妥善利用自然之神赐予我们的有利条件,我们就不弱小。如果我们300万人民在自己的国土上,为神圣的自由事业而武装起来,那么任何敌人都是无法战胜我们的。(选自《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在美国革命文献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当时,北美殖民地正面临历史性抉择,亨利以敏锐的政治家眼光、饱满的爱国激情以及铁的事实,阐述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上述引文中,演讲者分两层说理:先说力量并非指日可待,等待的结果是束手就擒;次说利用自然条件,发动民众为正义而战,任何敌人都无法战胜我们。文中的“敌论”很现实——“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凶猛的敌人抗衡”。为了扳回观点,作者顺势推导——顺着“不能抗衡”的逻辑,明确指出妥协让步,只能甘受奴役,只能“完全被缴械,家家户户都驻守着英国士兵”。如此推理,放大了其荒谬性,也就势如破竹地驳倒了敌方观点。
    ★退一进二,逐层进攻
    《菜根谭》中曾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若将此用到议论文的论证中,则要求在驳斥“假想敌”时,最好以退为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如有句名言所说的: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片段示例】
    不过,“禁燃令”也仍然受到另一角度的质疑:不让燃放烟花爆竹,是不是年味就淡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是不是就丢了?这样的担心可以理解,毕竟“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已有千年。然而,传统和习俗并非就意味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恰恰相反,只有让传统和习俗在时间延续中找到与当下时代处境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彰显习俗的内在生命力。
    燃放烟花爆竹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传统流淌在血液里,绵延在精神中。虽然少了烟花爆竹的喧闹,但旧年俗与新年俗交相辉映,塑造着当代中国春节的文化景观。今年新春,不少人选择一家子走入影院看一部贺岁片,轻松而欢乐;不少网友响应“牵妈妈的手”活动,在网上晒出和妈妈的照片,感恩母爱……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背后却是中国年传递出的“古老”幸福。可以说,中国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内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把“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此背景下,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绝非断裂古今,而是确保老百姓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必然选择。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转变思路,不只做摈弃陋习的监督者,更做新风尚的推动者,比如为祭祖的民众免费发放鲜花代替鞭炮,加强市场监管,提高电子鞭炮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的选择。众人合力、大家齐心,年味一点没淡,反而越来越浓。(选自《在“静静的春节”聆听文化心跳》)
    诚如文中所写,“禁燃令”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人担心年味变淡,中国的传统习俗丢了,就此,作者采用了退一进二的方法:首先退一步分析“假想敌”意见的合理性,因为“毕竟‘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已有千年”。然后,作者思路继续往前挺进,在他看来,一方面,“传统和习俗并非就意味着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中国年的真正魅力本就不在外表,而在团圆、祥和、重视家庭的内里”;另一方面,“合理、合法的‘禁燃令’绝非断裂古今,而是确保老百姓生活质量、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必然选择。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转变思路,不只做摈弃陋习的监督者,更做新风尚的推动者”。退一进二,既适度肯定其合理性,更欣喜地“聆听”出“禁燃令”之果: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从而让传统体现出现代价值,让习俗彰显出内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