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初中版

学生习作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唐代三首咏庐山瀑布诗比较

发布者:  时间:2014-12-18 13:25:46  浏览: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唐代三首咏庐山瀑布诗比较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送僧入庐山
曹 松
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
庐山瀑布三千仞,划破青霄始落斜。
   

    《望庐山瀑布》是诗人李白的一首名作。全诗以飞动的气势,夸张的言辞,出人意表的想象,把巍峨俊秀、紫烟缭绕的香炉峰和那下挂千丈、飞琼溅珠的黄崖瀑描画得神采飞动、瑰丽壮观,成为歌咏庐山瀑布的绝唱。
  值得玩味的是:歌咏庐山瀑布的诗,古往今来不下千百篇,就拿唐代来说,李白之前的王昌龄,李白之后的曹松和徐凝就都曾写过,但众探龙穴而李白独获骊珠,曹、徐等人不但不能与之比翼,有的甚至还成为洗涤不尽的憾事。因此,比较一下唐代这几首咏庐山瀑布诗,探讨一下他们的得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首先在于它选材的典型
    大诗人笔下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给人的感觉是香炉峰与黄崖瀑连在一起,共为奇观。实际上香炉峰与黄崖瀑虽然都在庐山南麓的秀峰,但两者却不在一起,至于有的注家把这两句解释成“瀑布从香炉峰上悬垂而下”,更是望文生义。实际上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黄崖瀑则在香炉峰东南的行龟峰与鹤鸣峰之间的山坡上。靠近行龟峰的为黄崖瀑,靠近鹤鸣峰的为马尾瀑。马尾瀑为“之”字瀑,上细下粗,弯曲扭摆,状如马尾;黄崖瀑为“一”字瀑,从行龟峰前飞湍而下,如白练垂空,更为壮观,历代歌咏的庐山瀑布大多指此。
  既然香炉峰与黄崖瀑不在一起,但李白却把这两者写进一个画面之中,这是不是有悖于事理呢?李白的描写是有一定根据的:一是从观察的角度上看,人们观瀑一般是从秀峰圆门进去,跨过龙潭,沿观瀑亭拾级而上,登上文殊峰的山腰,由东南向西北而望,这样南面的行龟峰就与北面的香炉峰重叠到了一起。由于视觉上的差异,黄崖瀑就似乎从香炉峰前直挂而下了。二是诗人在用词上极有分寸,已注意点出二者并不在一起。诗人首先用“遥看”,因为是远远地看去,这样两山才会在视线里重叠,瀑布才会挂到香炉峰前;另外诗人又用了“前川”二字,准确地说明了瀑布不在香炉峰,而在香炉峰前面的山坡上。
  诗人有意写成“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在选材上是有一番匠心的:第一,这样写更显得背景开阔高远,衬托出瀑布更高、更急,气势更大、更足。第二,这样写更富有浪漫情调,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通过上面两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端放于层峦叠嶂之中,团团白烟袅袅升起,缥缈于青山之上,蓝天之下,在红日的辉映下化成一片片紫色的云霞。第三,把香炉峰与黄崖瀑放在一起,使这幅统一和谐的画面之上,有青翠的山峦、紫色的烟霞,再配上飞琼溅珠的大瀑布,而这一切都在红日的辉映下光影摇曳,闪烁明灭。这样就使全诗显得更加绚烂多姿,从而增加了诗的色彩美。
  由此看来,非香炉峰不能衬出瀑布之壮美,非瀑布不能点出香炉峰之神奇,两者的结合使画面背景广阔,突兀生动,增添了浪漫色彩。这正是李诗在选材上的高明之处,也正是徐凝、曹松等诗的不足之处。
  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诗:“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面不能算小,描写也还生动,特别是“一条界破青山色”,把瀑布的气势与色彩形容得都很够味,所以袁枚称之为“佳语”。但由于没有阔大而神奇的背景作为衬托,老是在“瀑布”两个字上转来转去,因此显得单调孱弱,苏轼贬之为“恶诗”虽不无过激之处,但也并非是无端指摘。
  曹松的《送僧入庐山》:“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划破青霄始落斜。”在内容上倒不是一味地写瀑布,而是在瀑布之外又写了东林寺与西林寺,写它们都在云霞的笼罩之中。可惜的是,东、西二林寺同庐山瀑布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前者没有成为后者的背景与映衬,后者也没有使前者显得更加神奇。结果两者在画面上既没有很好地交融在一起,“瀑布”这个中心诗题也没有在诗中得以突出,以致两景相隔,形单影孤,缺乏李白《望庐山瀑布》那种动人的神韵。
  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在于它表现手法的多样
  在这首诗中,李白调动了比喻、夸张、映衬、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把香炉峰前的万丈飞瀑描绘得雄伟壮丽,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香炉峰,本来是座巍峨的青山,诗人却由山名产生联想,把它比喻成一座端放于天地之间的香炉,这样绕山的云雾就变成了瑞脑龙涎的缭绕香烟。诗人的观察联想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这样还只有形态而无色彩,于是诗人又在袅袅的青烟之中加上了红艳艳的日光,变成了紫气氤氲。紫气,在传说中是股仙气,所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所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不但写出了香炉峰之形、之色,而且还充满了神奇浪漫的色彩。
  至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更是夸张、联想等浪漫手法的综合运用。没有“三千尺”这个极度的夸张,就不能衬托出香炉峰的高峻,也就不能描摹出黄崖瀑的壮观。前面两句已对香炉峰的高峻和瀑布的壮观进行了一番描写,为这句极度的夸张做好了铺垫,因此读起来不但不感到虚幻,反倒对黄崖瀑的壮伟之景更觉得真切生动。
  在极度的夸张之后,诗人又加以神奇的联想:这种壮伟之景,实非人间所有,那是银河下泻从九天而落的结果。这个联想也确实神妙。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关于银河的描写不少,有的把它想象得宽广难渡,所谓“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有的又把它想象得清浅可涉,所谓“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但这都是就河汉本身来想象的,像李白这样把瀑布飞悬看成银河下泻的实属少见,而唯其这样一联想,才在那壮伟的黄崖瀑上又涂上了一层神奇、飘逸的色彩,加浓了整首诗的浪漫气氛。
  比较一下唐代的其他几首庐山瀑布诗,尽管它们各有特色,但在表现手法多样这一点上是不及李诗的。徐凝和曹松的瀑布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像“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瀑布三千仞,划破青霄始落斜”等比喻和夸张,把瀑布之美、之壮都描摹渲染得较有兴味,但却缺乏李诗那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妙而奇特的想象,因此也就缺乏李诗那种“笔落惊风雨”的豪放之态和“诗成泣鬼神”的奇异之气。
  三、李诗能成为千古绝唱,还在于遣词造句的准确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不但把红日映照之下的香炉峰上紫烟冉冉浮动、袅袅升腾之状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且也化静为动,把原属静止的山峰写活了;第二句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作用正好和第一句中的“生”字相反,它是化动为静,描绘瀑布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悬挂于天地之间。因为是“遥看”,所以飞琼溅珠之状和雷奔鼓鸣之声就不好细摹,只能通过这一“挂”字,将瀑布的悬垂之状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符合遥看,又能体现出壮观。如果拿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来比较一下,就显得张诗中“奔流下杂树”“天清风雨闻”不太真实了。因为湖口在九江东彭泽县境内,离庐山秀峰约二十五里,站在湖口怎么能见到庐山杂树,听到瀑布发出类似风雨的声音呢?如果说这是诗人的想象,不能责之以不真实的话,那至少也可以说这没有很好地体现出“遥看”的特色。
  而“飞流直下”四个字,不但写得很有气势,而且也交代了瀑布的形态、流向、速度、落差等,显得准确而形象。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字也很精妙,它既写出了瀑布下泻之状,显得很有气势,又暗写了山势之高峻,给人一种形象的空间感。
  特别是诗中的“遥看”“疑是”两个词,不但写了庐山,也写了诗人,把诗人融入了作品。王国维在论及诗歌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李白此诗正是有我之境。在诗中,诗人在观察,在遥想,在惊叹,在赞美。通过“遥看”“疑是”等词的运用,不但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伟、神奇的庐山瀑布图,而且也刻画出一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豪放不羁、神采飘逸的诗仙形象,这也正是张、徐、曹等诗所不具备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像是仙品与凡物一样,尽管形似,但内在的神韵却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