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

培养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管理

培养管理


发布日期:2023-02-27         点击:

环境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Z1)

一、学科简介

环境化学是化学学科与环境科学学科交叉支撑而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但研究侧重点明显不同,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传统化学研究物质的反应、组成、结构与性质等,环境化学以这些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微观水平上研究宏观环境现象和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环境化学运用分析化学的技术方法对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发生、分布、理化性质、存在状态及其滞留与迁移过程中的变化等进行检测与表征;运用物理化学的理论体系,在原子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的发生、转化过程与机制、构态变化以及催化效应,研究污染物治理的化学原理与过程;探索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等。环境化学在广度上,将土壤、水体、大气、生物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研究,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在深度上,对活性基团进行动态微观活性研究。环境化学和相关学科相结合,在有毒物质的化学与生物污染控制、保护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胜任从事环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控制与监测、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及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化学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环境化学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熟练的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以进行国际交流;

三、研究方向

1. 水污染控制与污染物资源化利用

2.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原则上不低于36学分,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为4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基础课

00000011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1

必修

0000001102

★外国语课

80

4

1、2

学科基础课

0703001201

高等环境化学

60

3

1

必修一级学科课程(9学分)

0703001202

★高等有机化学

60

3

1

0703001203

★环境毒理学

60

3

1

专业主干课

0703Z11301

现代环境分析理论与方法

60

3

2

必修二级学科课程(10学分)

0703Z11302

★污染控制化学

60

3

2

0703Z11303

高等水处理工程

40

2

2

0703Z11304

功能材料化学

40

2

2

发展方向课

0703Z11401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

40

2

3

选修要求每位研究生修满6学分

0703Z11402

环境过程动力学

40

2

3

0703Z11403

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

40

2

3

0703Z11404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40

2

3

0703Z11405

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40

2

3

0703Z11406

固体废物控制工程

40

2

3

0703Z11407

高级氧化技术

40

2

3


说明:标“★”的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并提交学院及研究生部备案。跨学科考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本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科研试验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分析等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式: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必修课程全部为考试课(其中在课程设置表中用“★”明确标记的课程为闭卷考试),发展方向课可采取考试或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程以试卷形式存档,考查课程可以以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存档。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课成绩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记录。

4.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见附录)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完成个人研究计划,交与研究生部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硕士点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上交2次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通过学校学术不端检测,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预答辩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查。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太阳集团0638官方网站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八、其它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并提交一份听学术讲座的小结报告,由指定教师负责考勤和考核。

(2)文献阅读(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并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末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5000字);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末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

(3)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结合论文工作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指导。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

绿色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03Z4)

一、学科简介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又称环境友好化学(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hemistry),即用化学的方法和技术来避免或减少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同时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副产物。20世纪90年代初,绿色化学被提出并迅速发展起来,其核心内容是将现有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它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是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而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它是一门从源头上拒绝污染的化学。它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是化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本学科将重点开展环境友好材料制备、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利用方面探索研究,在太阳能利用,绿色化学合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二、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培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较好创新意识和学术素养,能从事环境友好材料化学、可再生能源和资源利用等的研究及相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深厚的化学学科基础理论功底和系统的绿色化学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3.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4.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可以进行国际交流。

三、研究方向

1.环境友好材料化学

2.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

四、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

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不超过3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低于32学分,其它必修环节4学分。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培养以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为主,课程学习、科研活动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2.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对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的积极作用。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基础课

0000001101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1

必修

0000001102

★外国语课

80

4

1、2

学科基础课

0703001201

★高等有机化学

60

3

1

必修一级学科课程(9学分)

0703001202

★高等无机化学

60

3

1

0703001205

高等环境化学

60

3

1

专业主干课

0703Z41301

★绿色化学

60

3

2

必修(10学分)

0703Z41302

先进氧化技术

60

3

2

0703Z41303

绿色工程原理与应用

40

2

2

0703Z41304

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40

2

3

发展方向课

0703Z41401

绿色电化学

40

2

3

选修要求每位研究生修满6学分

0703Z41402

有机光电材料

40

2

3

0703Z41403

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

40

2

3

0703Z41404

清洁生产

40

2

3

0703Z41405

催化剂设计与表征

40

2

3

0703Z41406

绿色能源

40

2

3

0703Z41407

绿色精细化工

40

2

3

0703Z41408

光催化技术

40

2

3

说明:标“★”的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

2.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研究兴趣专长等因素,制定出个人学习计划,并提交学院及研究生部备案。跨学科考生须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本专业相关的本科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采用研讨式、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科研试验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试验分析等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考核方式:采取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全部为考试课,发展方向课可采取考试或考查两种形式,考试课程以试卷形式存档。考查课程可以以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存档。考试课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课成绩采用等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记录。

4.主要参考书目和经典文献(见附录2)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可以是科研论文、学术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1篇与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末完成个人研究计划,交与研究生部备案。

2.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在培养单位统一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

3.学位论文检测、评阅与答辩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并上交2次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通过学校学术不端检测,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预答辩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进行考查。具体要求详见《太阳集团0638官方网站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八、其它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5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含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报告),并提交一份学术讲座的总结报告,由指定教师负责考勤和考核。

2.文献阅读(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并在第一学期末交一篇文献阅读报告(不少于5000字);第四学期末交两篇文献阅读报告(每篇不少于5000字)。

3.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结合论文工作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由主讲教师负责对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指导。

九、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研究生开始实施。